餐飲加盟創業:風險與機遇並存

瞭解餐飲加盟的風險與機遇

餐飲加盟是一種流行的創業方式,它將食品與商業結合在一起,提供給消費者更高品質、更方便和更多樣化的選擇。

但是,餐飲加盟創業並不是輕鬆的事情。在餐飲加盟創業中,風險與機遇並存,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正確的思路和策略。

一方面,餐飲加盟創業具有很高的風險性。例如,新店鋪在開業之初,面臨著客源、口碑、銷售等問題。

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會導致餐飲加盟企業面臨虧損的風險。 另一方面,餐飲加盟創業也具有很高的機遇性。

加盟品牌通常已經經過市場驗證和品牌建設,提供給創業者完整的運營模式和支援,同時還具備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表格,用於對比餐飲加盟的市場競爭風險和法律風險:

風險類型 市場競爭風險 法律風險
風險細節 行業競爭激烈,容易受到同行業和其他行業的競爭影響。 餐飲加盟涉及到的法律和規定問題較多,如食品安全、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等方面。
影響因素 競爭對手數量和水準,消費者需求和偏好,地理位置和環境因素等。 法規和政策變化、不遵守相關法規、環保和安全問題等。
可能的風險影響 新店鋪營業額和利潤下降,難以回收成本或盈利。 面臨各種罰款、投訴和訴訟等風險。
風險控制措施 選擇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品牌和切入點,制定差異化的銷售策略。 遵守相關法規,定期進行安全、環保和衛生檢查,與律師或法務人員合作管理。

控制成本的建議

對於餐飲加盟創業者來說,控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控制成本的建議:

1. 合理規劃開支:在開業前需要仔細規劃每個階段的開支,從人力成本、裝修費用到日常運營費用等方面全面考慮。

2. 降低原材料成本:合理選購、減少浪費、優化庫存管理等方式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3. 提高人效:優化員工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減少人力成本和提高服務品質。

4. 加強管理和監控: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和監控機制,能夠有效避免損失和浪費。

如何選擇優秀的餐飲加盟項目?5個注意重點教你選對品牌

  1. 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選擇一家有良好品牌聲譽的餐飲加盟項目,可以大大減少創業者的行銷成本和風險。
  2. 加盟成本和回報率:瞭解加盟項目的各種成本,如加盟費、保證金、裝修費等,以及項目預期回報率,有助於創業者做出明智的決策。
  3. 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和口感:美味、新鮮和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是吸引顧客的關鍵。選擇一家品質可靠的加盟項目,有助於創業者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4. 支援和服務:選擇一家提供全方位支援和服務的加盟專案,包括開店指導、培訓支持、行銷策略、技術支持等,可以幫助創業者更快地適應市場並取得成功。
  5. 市場前景和趨勢:瞭解市場發展趨勢和行業前景,有助於創業者在選擇加盟項目時更有遠見和戰略性。在市場需求潛力大的行業選擇加盟項目,有助於創業者更好地抓住商機。

《餐飲加盟黃金方程式》告訴你如何成功找到精準加盟主!

知名加盟顧問王明杰先生將會無私分享許多加盟創業成功的方程式,讓加盟主更有信心參加講座。

在這堂課程中,我們會分享認證餐飲品牌如何行銷招商,找到精準加盟主。此課程已經認證了九家總店,他們的成功故事將會無私地分享給您。

此外,我們將會教授您以下三件事情,以及相關的推廣策略:

  1. 引流方法:找到大量高品質加盟主,讓您不再困擾於資金問題。
  2. 強力信任:包裝總店三大方法,讓加盟主愛上您。
  3. 快速成交:讓加盟主無法拒絕成交方法(加盟策略)。

此外,我們還會額外贈送價值超過十萬的分享內容,包括總店獲利分析表、粉專線上招商行銷+直播行銷套路SOP等等。您將學到很多有價值的內容,讓您的加盟店更加成功。

王顧問擁有20年以上的擴店經驗,並且在餐飲加盟行業擁有廣泛的經驗和知識。他擁有經營、管理、財務、資訊完整學經歷,從1家店到千家店,營業額從$0到10億。

他已經成功地協助南部知名

O南部知名碳XX里總顧問

O7-XX中區區顧問

O燦X 3C

O家X福等品牌進行擴展。

他的經驗分享絕對讓您不虛此行,讓您學到實用的技巧,讓您在餐飲加盟行業更加成功。

我們嚴格篩選總部,確保每個加盟商都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利潤,並提供完善的加盟制度和認證,讓大家可以安心地投資並發展事業💰。 ​

領先業界的招商策略和對行業發展的高度關注,將為我們未來的事業成功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挑戰。

連鎖加盟顧問王明杰品牌的持續發展,為廣大加盟主們提供更多優質總店選擇👍

​ 如果你也對加入認證總店有疑問,歡迎向我們提出,我們會為您提供最優質的諮詢服務😄。

此課程包含線上推廣和線下加盟展的經驗分享,您將學到的內容將會幫助您在餐飲加盟行業更加成功,讓您事半功倍。

不要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現在就加入我們的餐飲加盟課程,開啟您的成功之旅吧!

底下是相關聯絡方式,可以擇一了解更多細節:

 

今年加盟展上的相關品牌

研果室 yanguolab餐飲加盟,御私藏 Cozy Tea Loft創業加盟,紅茶媽媽加盟品牌,發發牧場加盟總部,茶聚加盟商機,COMEBUY加盟模式,植作茶 ZHI ZUO CHA加盟合約,默沫 手作飲品加盟費用,醋頭家加盟資訊,馬祖奶茶加盟評價,顏太煮奶茶加盟流程,KASGO經典紅茶加盟成功案例,夏果子 派對系鮮果飲品加盟優惠,大諾亞飲品 BigNoah加盟協助,圈圈微森加盟專區,嗜時候 CAN'T HELP加盟須知,卿茶加盟網站,日出客棧加盟展,茶水印 海內外展店創業 加盟招募中加盟推廣,一鬥棧 果汁飲品加盟店鋪,TrueWin初韻 好韻茶加盟加速器,尼渴紅茶加盟資訊網,楓茶記 港式經典冰火菠蘿油加盟店面,黛黛茶加盟行銷,甘乃滴冷泡飲加盟諮詢,鮮茶道加盟店招募,俏Ciao加盟計劃,十二韻加盟服務,上宇林加盟平臺,一縷糖 熟成紅茶加盟品牌推薦,冰封仙果 ICE UNA 雪怪雪花冰加盟商,洪媽珍圓加盟條件,花現愛 花式造型棉花糖加盟政策,荖藤咖啡 Old rattan coffee加盟優勢,小雞吃蛋糕 -雞蛋糕x泰式奶茶加盟合作,彩菓燒 城市紅茶加盟合作方式,漫步藍咖啡 Ramble cafe加盟店經營,咖啡伴Caffebene 韓國咖啡連鎖加盟市場分析,慕豆花加盟業績,比利時列日鬆餅 下午茶餐飲加盟推薦加盟招商,BELLA甜品專賣加盟招募計畫,季洋咖啡加盟代理,一分錢一分貨 車輪餅加盟開店,18%雞蛋糕加盟選擇

其他熱門新知01

職場女性保持富有8種素質    金錢并不等于富有    “為什么不好好照料金錢?”蘇茜·奧曼的話讓陷入理財窘境的美國女性恍然大悟如果你是女性而且手中有不少錢;如果你認為理財與女性無關,甚至感覺談錢庸俗;如果你將所有經濟大權交給丈夫,而有一天卻要獨自面對經濟困境;或者你月薪逾萬,事業家庭重擔一肩挑,卻始終擔心有天會清貧終老,為此不敢離開穩定的工作……    別到老了才追悔莫及    在過去30年,美國女性收入提高63%,美國40%的公司為女性所有。然而現實的另一面是,去年民調顯示,美國90%的女性在經濟上沒有安全感,因此《女性與金錢》一書出版后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蘇茜·奧曼曾在美林公司擔任金融顧問,為各色女性顧客服務多年,其中包括全職主婦、女強人、再婚女性、離異女子等。然而最讓她心痛的是,一些老年女性對自己年輕時的失誤追悔莫及——她們當時出于種種原因放棄了理財,喪失了人生的經濟保障。    女性普遍感覺自己不必計較金錢,而事實上金錢是女性無法刻意逃避的生存工具,因此女性與金錢之間形成健康和坦誠的關系才是唯一出路。(勵志名言  www.lz13.cn)要想實現這一點,蘇茜認為首先要甩掉兩種心理負擔:羞于獻丑和怨天尤人。既不要掩飾自己缺乏經濟常識,也不要出現赤字時還裝作財大氣粗或埋怨別人。    別把自己當作商品    別把自己當作商品!這是蘇茜對女性提出的忠告。如果你得知上司給你加薪的數額與你的貢獻不成比例卻一言不發,如果你經營的公司成本上升你卻為保住客戶堅持不漲價,那么你正站在那里被別人“標價”。為了避免這種被動,女性應積極評價自己,并努力獲得別人的承認和尊重。    金錢并不等于富有。蘇茜認為,八種素質才能確保女性獲得和保持富有狀態:和諧(你的所想、所感、所說和所做統一)、平衡(理性和感性共存)、勇氣(努力克服危險、困難、未知和痛苦)、慷慨(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事物給予正確的人)、快樂(知足安寧的狀態)、智慧(做出明智決斷的知識和經驗)、潔凈(純潔、透明和精確的狀態)以及美麗(產生感官愉悅和散發精神力量的特質)。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些標準呢?蘇茜提出了五點“自救計劃”:了解銀行賬戶的特點和功能,了解信用卡分類和使用陷阱,為退休生活進行投資,整理好個人財產文件,以及保障家人生活。    知識、力量和自控    她的觀點在中國女性中的適用程度還不得而知,但確是美國女性當前的“雪中炭”。尚未完結的次貸危機將大量中低收入水平家庭拖入經濟窘境。蘇茜的書宛如知心女友將你不愿觸碰的話題娓娓道來。讀者會情不自禁地想把蘇茜的話告訴在公司工作5年卻僅加薪兩次的朋友;或者用一張信用卡繳納另一張信用卡賬單的朋友;或者月薪6000、卻要每月花費5000供房供車的朋友。或者,那個幾乎將所有存款都用來購買基金的朋友也可以參考一下。    “為什么不好好照料金錢?”蘇茜的書沒有涉及生財之道,她給女性讀者的根本提示是知識、力量和自控,這是樹立她們理財信心的關鍵。分頁:123

其他熱門新知02

王充閭:用破一生心  伴隨著“皇帝熱”、“辮子熱”的蒸騰,曾國藩也被“炒”得不亦樂乎。其緣由未必都是市場的驅動,很可能還出自一種膜拜心理:拜罷英明的“圣主”,再來追慕一番“中興第一名臣”,也是滿合乎邏輯的。只是我總覺得,這位曾公似乎并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可親、可敬,倒是十足地可憐。他的生命樂章太不瀏亮,在那顯赫的身影后面,除了一具猥瑣、畏縮的軀殼之外,看不到多少生命的活力、靈魂的光彩。——人們不禁要問:活得那么苦、那么累,值得嗎?  關于苦,佛禪講得最多,有所謂“人生八苦”的說法:生、老、病、死,生與俱來,可說是任人皆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求不得、厭憎聚、愛別離、五蘊盛,則是由欲而生,就因人各異了。古人說,人之有苦,為其有欲,如其無欲,苦從何來?曾國藩的苦,主要是來自過多、過強、過盛、過高的欲望,結果就心為形役,苦不堪言,最后不免活活地累死。  說到欲望,曾國藩原也無異于常人。經書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出生在農村,少年時代也是生性活潑,情感豐富的。十多歲出外就讀,浪漫不羈,倜儻風流。相傳他曾狎妓,妓名春燕,于春末三月三十日病歿,他遂集句書聯以悼之:“未免有情,憶酒綠燈紅,此日竟隨春去了;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幾時重見燕歸來?”一時傳為佳構。至于桎梏性靈,壓抑情感,則是系統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特別是程朱理學之后。其間自有一段改造、清洗的過程。  他原名子城,字伯涵,二十一歲肄業于湘鄉書院,改號滌生,六年后中進士,更名國藩。“滌生”,取滌除舊污,以期進德修業之意;“國藩”,為國屏藩,顯然是以“國之干城”相期許。合在一起,完整地勾畫出儒家“修、齊、治、平”的成材之路,也恰切地表明了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終極追求。目標既定,剩下來的就是如何踐履、如何操作的問題了。他在這條漫漫人生之路上,作出了明確的戰略選擇:一方面要超越平凡,通過登龍入仕,建立赫赫事功,達到出人頭地;一方面要超越“此在”,通過內省功夫,躋身圣賢之域,“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達到名垂萬世。  這種人生鵠的,無疑是至高、至上的。許多人拚搏終生,青燈皓發,碧血黃沙,直至賠上了那把老骨頭,也終歸不能望其項背。某些碩儒名流,德足為百世師,言可為天下法,卻缺乏煌煌之業、赫赫之功;而一些建不世功、封萬里侯的勛臣宿將,其道德文章又未足以副之,最后,都只能在徒喚奈何中咽下那死不甘心的一口氣。求之于歷代名臣,曾國藩可說是一個少見的例外。他居京十載,中進士,授翰林,拔擢內閣學士,遍兼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侍郎,外放之后,辦湘軍,創洋務,兼署數省總督,權傾朝野,位列三公,成為清朝立國以來漢族大臣中功勛最大、權勢最重、地位最高之人,應該說是超越了平凡;作為封建時代最后一位理學家,在思想、學術上造詣精深,當世及后人稱之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甚至被目為“今古完人”,也算得上是超越了“此在”吧?  可是,人們是否曉得,為了實現這“兩個超越”,他竟耗費了多少心血,歷經何等艱辛啊?只要翻開那部《曾文正公全集》瀏覽一過,你就不難得出結論,他是一個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是一個終生置身煉獄,心靈備受熬煎,歷經無邊苦痛的可憐蟲。  “功名兩個字,用破一生心。”他自從背負上從儒家那里承襲下來的立功揚名的沉重包袱之后,便墜入了一張密密實實、巨細無遺的羅網,任憑你有孫悟空那樣的沖天本領,也難以掙破網眼,逃逸出去;何況,他自己還要主動地參與結網,刻意去做那“綴網勞蛛”呢!隨著讀書漸多,理路漸明,那一套“立德、立功、立言”的終極追求,便像定海神針一般把他牢牢地鎖定在無形的煉獄里。  歌德老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性格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這恐怕不是一個“遺傳基因”所能了得,主要的還應從環境和教養方面查找原因。雄厚而沉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為他做好了精巧的設計,給出了一切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再作別樣的選擇。他在讀解歷史、認知時代的過程中,一天天地被塑造、被結構了,最終成為歷史和時代的制成品。于是,他本人也就像歷史和時代那樣復雜,那樣詭譎,那樣充滿了悖論。這樣一來,他也就作為父、祖輩道德觀念的“人質”,作為封建祭壇上的犧牲,徹底地告別了自由,付出了自我,失去了自身固有的活力,再也無法擺脫其悲劇性的人生命運。  二  這種無形的煉獄,是由他自己一手鑄成的。其中的奧蘊無窮,但一經勘破,卻也十分簡單:要實現“兩個超越”,就必須跨越一系列的障礙,面對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這也就是他進退維谷,跋前躓后,終生抑塞難舒,身后還要飽遭世人訾議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一切建立奇功偉業者,都免不了要遭遇忠而見疑,功成身殞的危機,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他的漢員大臣身份,在種族界隔至為分明的清朝主子面前,這種危機更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頭上。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兩難選擇:如果你能夠甘于寂寞,終老林泉,倒可以避開一切風險,像莊子說的,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一點是他所不取的,――圣人早就教誨了:“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而要立功名世,就會遭讒受忌,就要日夕思考如何保身、保位這個嚴峻的課題。明乎此,就不難理解曾國藩何以懷有那么強烈的危機感,幾乎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對于古代盈虛、禍福的哲理,功高震主、樹大招風的歷史教訓,實在是太熟悉、太留意了,因而時時處處都在防備著顛危之虞、殺身之禍。  他一生的主要功業在鎮壓太平軍方面。但他率兵伊始,初出茅廬第一回,就在“靖港之役”中遭致滅頂的慘敗,眼看著積年的心血、升騰的指望毀于一旦,一時百憂交集,痛不欲生,他兩番縱身投江,都被左右救起。回到省城之后,又備受官紳、同僚奚落與攻擊,憤懣之下,他聲稱要自殺以謝湘人,并寫下了遺囑,還讓人購置了棺材。心中慘苦萬狀,卻又“啞子吃黃連”,有苦不能說,只好“打掉門牙肚里吞”。正如他所自述的:“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濱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那么,獲取勝利之后又怎樣呢?撲滅太平天國,兵克金陵,是曾氏夢寐以求的勝業,也是他一生成就的輝煌頂點,一時間,聲望、權位如日中天,達于極盛。按說,這時候應該一釋愁懷,快然于心了。可是,他反而“郁郁不自得,愁腸九回”,城破之日,竟然終夜無眠。原來,他在花團錦簇的后面看到了重重的陷阱、不測的深淵。同是一種苦痛,卻有不同層次:過去為求勝而不得,自是困心恒慮,但那種焦苦之情常常消融于不斷追求之中,里面總還透露著希望的曙光;而現在的苦痛,是在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實現了勝利目標之后,卻發現等待著自己的竟是一場災禍,而并非預期的福祉,這實在是最可悲,也最令人傷心絕望的。  到現在,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了,盡管他竭忠盡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其用兵過久,兵權太重,地盤忒大,朝廷從長遠利益考慮,不能不視之為致命威脅。過去所以委之以重任,乃因東南半壁江山危如累卵,對付太平軍非他莫屬。而今,席卷江南、飆飛電舉的太平軍已經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隨時都能問鼎京師的,是以湘軍為核心的精強剽悍的漢族地主政治、軍事力量。在歷史老人的撥弄下,他和洪秀全翻了一個燒餅,湘軍和太平軍調換了位置,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其實,早在天京陷落之前,清廷即已從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總體戰略出發,采取多種防范措施,一面調兵遣將,把守關津,防止湘軍異動;一面蓄意扶植淮軍,從內部進行瓦解,限制其勢力的膨脹。破城后,清廷立即密令親信以查閱旗營為名,探察湘軍動靜。當日咸豐帝曾有“克復金陵者王”的遺命,可是,慶功之日,曾氏兄弟僅分別獲封一等侯、伯。尤其使他心寒膽戰的是,湘軍入城伊始,即有許多官員彈劾其紀律廢弛,虜獲無數,殘民以逞。清廷下詔,令其從速呈報歷年軍費開支賬目。打了十幾年爛仗,軍餉一毫不撥,七拼八湊,勉強維持到今日。現在,征袍上血漬未干,卻拉下臉子來查賬,實無異于頒下了十二道金牌。聞訊后,曾國藩憂憤填膺,痛心如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血腥史影,立刻在眼前浮現。此時心跡,他已披露在日記中:“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  對于清廷的轉眼無恩,總有一天會“卸磨殺驢”,湘軍眾將領早已料得一清二楚,彷徨、困惑中,不免萌生“擁立”之念。據說,曾氏至為倚重的中興名將胡林翼,幾年前就曾專函探試:“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看后惶恐駭汗,悄悄地撕個粉碎。湘軍集團第二號人物左宗棠也曾撰寫一聯,故意向他請教:“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閱后,將下聯的“似”改為“未”,原封送還。曾的幕僚王門運在一次閑談中向他表明了“取彼虜而代之”的意思,他竟嚇得不敢開腔,只是手蘸茶汁,在幾案上有所點畫。曾起立更衣,王偷著看了一眼,乃是一連串的“妄”字。  其實,曾國藩對他的主子也未必就那么死心塌地地愚忠,只是,審時度勢,不敢貿然孤擲,以免斷了那條得天地正氣、做今古完人的圣路。于是,為了保全功名,免遭疑忌,繼續取得清廷的信任,他毅然采取“斷臂全身”的策略,在翦除太平軍之后,主動奏請將自己一手創辦并賴以起家的湘軍五萬名主力裁撤過半,并勸說其弟國荃奏請朝廷因病開缺,回籍調養,以避開因功遭忌的鋒芒。他說:“處大位大權而震享大名,自古能有幾人能善其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滅去幾成,則晚節漸可以收場耳。”這兩項舉措,正都是清廷亟欲施行卻又有些礙口的,見他主動提出,當即予以批準。還賞賜曾國荃六兩人參,卻無一言以相慰,使曾氏兄弟傷心至極。  三  曾國藩的人生追求,是“內圣外王”,既建非凡的功業,又做天地間之完人,從內外兩界實現全面的超越;那么,他的痛苦也就同樣來源于內外兩界:一方面是朝廷上下的威脅,用他自己的話說:“處茲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三者皆在憂危之中”,因而“畏禍之心刻刻不忘”;一方面是內在的心理壓力,時時處處,一言一行,為樹立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樣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惕懼。  去世前兩年,他曾自撰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上聯揭示內心的衷曲,還算寫實;下聯則僅僅是一種愿望而已,哪里有什么“坦坦蕩蕩”,恰恰相反,倒是“凄凄、慘慘、戚戚”,庶幾近之。他完全明白,居官愈久,其闕失勢必暴露得愈充分,被天下世人恥笑的把柄勢必越積越多;而且,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種種視、聽、言、動,未必都合乎圣訓,中規中矩。在這么多的“心中的魔鬼”面前,他還能活得真實而自在嗎?  他對自己的一切翰墨都看得很重,不要說函札之類本來就是寫給他人看的,即使每天的日記,他也絕不馬虎。他知道,日記既為內心的獨白,就有揭示靈魂、敞開自我的作用,生前歿后,必然為親友、僚屬所知聞,甚至會廣泛流布于世間,因此,下筆至為審慎,舉凡對朝廷的看法,對他人的評騭,絕少涉及,為的是不致遭惹麻煩,甚至有辱清名。相反地,里面倒是記載了個人的一些過苛過細的自責。比如,當他與人談話時,自己表示了太多的意見;或者看人下棋,從旁指點了幾招,他都要痛自悔責,在日記上罵自己“好表現,簡直不是人”。甚至在私房里與太太開開玩笑,過后也要自訟“房闈不敬”,覺得于自己的身份不合,有失體統。  他在日記里寫道:“近來焦慮過多,無一日游于坦蕩之天,總由于名心太切,俗見太重二端”,“今欲去此二病,須在一‘淡’字上著意。”“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脈把得很準,治療也是對癥的,應該承認,他的頭腦非常清醒。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無異于放了一陣空槍,最后,依舊是找不到自我。他最欣賞蘇東坡的一首詩:“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可是,也就是止于欣賞而已。假如真的照著蘇東坡說的做,真的能在一個“淡”字上著意,那也就沒有后來的曾國藩了,自然,也就再無苦惱之可言了。由于他整天憂懼不已,遂導致長期失眠。一位友人深知他的病根所在,為他開了一個藥方,他打開一看,竟是十二個字:“歧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他一笑置之。他何嘗不懂得黃老之學可療心疾,可是,在那“三不朽”的人生目標的驅策下,他又要建不世之功,又要作萬世師表,怎么可能淡泊無為呢?  世間的苦是多種多樣的。曾國藩的苦,有別于古代詩人為了“一語驚人”,冥心孤詣、刳肚搜腸之苦。比如唐朝的李賀,他的母親就曾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但這種苦吟中,常常含蘊著無窮的樂趣;曾國藩的苦,和那些終日持齋受戒、面壁枯坐的“苦行僧”也不同。“苦行僧”的宗教虔誠發自一種真正的信仰,由于確信來生幸福的光芒照臨著前路,因而苦亦不覺其苦,反而甘之如飴。而“中堂大人”則不然,他的靈魂是破碎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的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為荒淫君主、陰險太后的忠順奴才,并非源于什么衷心的信仰,也不是寄希望于來生,而是為了實現現實人生中的一種欲望。這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絕無絲毫樂趣可言。從一定意義來說,他的這種痛深創鉅的苦難經驗,倒與舊時的貞婦守節有些相似。貞婦為了掙得一座旌表節烈的牌坊,甘心忍受人間最沉重的痛苦;而曾國藩同樣也是為著那塊意念中的“功德碑”而萬苦不辭。  他節欲,戒煙,制怒,限制飲食,起居有常,保真養氣,日食青菜若干、行數千步,夜晚不出房門,防止精神耗損,可說是最為重視養生的。但是,他卻疾病纏身,體質日見衰弱,終致心力交瘁,中風不語,勉強活了六十二歲。死,對于他來說,其實倒是一種徹底的解脫。什么“超越”,什么“不朽”,統統地由他去吧!當然,那種無邊的痛苦,并沒有隨著他的溘然長逝而掃地以盡,而是通過那些家訓呀,書札呀,文集呀,言行錄呀,轉到了親屬、后人身上,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痛苦的傳承,媒體的鏈接。  前幾年看到一本“語錄體”文字,它從曾國藩的詩文、家書、函札、日記中摘錄出有關治生、用世、立身、修業等內容的大量論述,名之曰《人生苦語》。一個“苦”字將曾公的全部行藏、心跡活靈活現地概括出來,堪稱點晴之筆。  四  曾國藩以匡時濟世為人生的旨歸,以修身進德為立身之本,采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無疑是承傳了孔孟之道的衣缽,但他同時,也有意識地吸收了老莊哲學的營養。他是由儒、道兩種不同的傳統生命智慧煅冶而成,因而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兼收孔老、雜糅儒道最為純熟、最見工力的一個。  由于他機敏過人,巧于應付,一生仕途基本上順遂,加之,立功求名之心極為熱切,簡直就是一個有進無退的“過河卒子”,因而未曾真正地退藏過;但是,出于明哲保身的機智和韜光養晦的策略上的需要,他也還是把“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奉為終身的座右銘,把黃老之學看作是一個精神的逋逃藪,一種適生價值與自衛方式,準備隨時卷縮到這個烏龜殼里,一面咀嚼著那些“高下相生,死生相因”的哲理,以求得心靈上的撫慰;一面從“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權謀中,把握其再生的策略。  同是道家,在他的眼里,老子與莊周的份量并不一樣。別看他選定的奉為效法榜樣的三十二位中國古代圣哲中,只有莊周而無老子,其實,這是一種“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的障眼法。莊周力主發現自我,強調獨立的人格;不僅無求于世,而且,還要遺身于世慮江山之外,不為世人所求。這一套浮云富貴,糞土王侯,曠達恣肆,徹悟人生的生命方式,對曾國藩來說,無異于南轅北轍;倒是作為權謀家、策略家、徹底的功利主義者的老子,更切近他的需要,符合他的胃口,――儒家是很推崇知進退、識時務,見機而作的,孟子就說過嘛:“孔子,圣之時者也”。  他平生篤信《淮南子》關于“功可強成,名可強立”的說法。“強”也者,勉強磨煉之謂也,就是在獵取功名上,要下一番“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強勉功夫。但他又有別于那種蠻干、硬拚的武勇之徒。他的胞弟曾國荃剛愎自用,好勇斗狠,有時不免意氣用事,曾國藩怕他因倨傲招來禍患,總是費盡唇舌,勸誡他要“慎修以遠罪”。聽說其弟要彈劾一位大臣,當即力加勸止,他說,這種官司即使僥幸獲勝,眾人也會對你虎視眈眈,側目相看,遭貶的本人也許無力報復,但其他人一定會蜂擁而起,尋隙啟釁。須知,樓高易倒,樹高易折,我們兄弟時時處身險境,不能不考慮后果。他告誡其弟:從此以后,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向掀天揭地處著想。這并不是萎靡不振,而是因為位高名重,不如此,那就處處都是危途。  清代道咸以降,世風柔靡、泄沓,盛行一種政治相對主義和圓融、渾沌的處世方式。最典型的是道光朝的宰相曹振鏞,晚年恩遇日隆,身名俱泰。門人向他請教,答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有人賦《一翦梅》詞來描畫這種時弊:“仕途鉆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后更無窮,不謚文忠,也謚文恭。”曾國藩由于深受儒學濡染,志在立功揚名,垂范萬世,肩負著深重的責任感,盡管老于世故,明于趨避,但同這類“琉璃蛋”、“官混子”卻是判然有別的。我們也許不以他的功業為然,也許鄙薄他的為人處世,但是,對于他的困知敏學,勤謹敬業,勇于用事的精神,還應該予以承認。  曾國藩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生命個體,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大書”。在解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的清醒、成熟、機敏之處實在令人心折,確是通體布滿了靈竅,積淀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精神,到處閃現著智者的輝芒。當然,這是從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如果就人性批評意義上說,卻又覺得多無足取。在他的身上,智謀呀,經驗呀,知識呀,修養呀,可說應有盡有;唯一缺乏的是本色,天真。其實,一個人只要喪失了本我,也便失去了生命的出發點,迷失了存在的本源,充其量,只是一個頭腦發達而靈魂猥瑣,智性充盈而人性泯滅的有知覺的機器人。  五  對于閱世極深的曾國藩來說,我想,他不會看不出封建官僚政治下的人生不過是一場鬧劇,而扮演角色的無非是一具具被人牽線的玩偶,原是無須那么叫真的。他自己就曾說過,大凡人中君子,率常終身暗然退藏。難道是他們有什么特異的天性?不過是因為真正看到了大的方面,而悟解一般人所追逐的是不值得計較的。秦漢以來至于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踞權要之時,自以為才智高人萬萬,簡直是不可一世;可是,等到他們死去以后再看,跟那些“營營而生,草草而死”的廝役賤卒,原沒有什么區別。那么,今天的那些處高位而獵取浮名者,竟然泰然自若地以高明自居,不曉得自己和那些賤夫雜役一樣都要同歸于汩沒,到頭來并沒有什么差異,――難道這還不值得悲哀嗎?  我們發現,在曾國藩身上,存在一種異常現象,即所謂“分裂性格”。比如,上面那番話說得是多么動聽啊,可是,做起來卻恰恰相反,言論和行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他以不同凡俗的“超人”自命,事事求全責備,處處追求圓滿,般般都要“毫發無遺憾”,其結果,自是加倍地苦累,而且必然產生矯情與偽飾,以致不時露出破綻,被人識破其偽君子、假道學的真面目。明人有言:“名心盛者必作偽。”對此,清廷已早有察覺,曾降諭于他,直白地加以指斥:總因“過于好名所致,甚至飾辭巧辯。好名之過尚小,違旨之罪甚大”。至于他身旁的人,那就更是洞若觀火了。幕僚王門運在《湘軍志》一書中,對曾氏多有微辭,主要是覺得他做人太堅忍、太矯情了;而與曾氏有“道義之交”的今文經學家邵懿辰則毫不客氣,竟當面責之以虛偽,說他“對人能作幾副面孔”;左宗棠更是專標一個“偽”字來戳穿他的畫皮,逢人便說:“曾國藩一切都是虛偽的。”  作為一位正統的理學家,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在接受程朱理學巧偽、矯飾的同時,卻能不為其迂腐與空疏所拘縛,表現出足夠的成熟與圓融。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我總覺得,在他身上,透過禮教的層層甲胄,散發著一種濃重的表演意識。人們往往難以分辨他究竟是在正常地生活還是逢場作戲,究竟是出自真心去做還是虛應故事;而他自己,時日既久,也就自我認同于這種人格面具的遮蔽,以致忘記了人生畢竟不是舞臺,卸妝之后還須進入真實的生活。  他嘗以輕世離俗自許,實際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因為如果真的輕世離俗,就說明已經徹悟人生,必然生發出一種對人世的大悲憫,就會表現得最仁慈,最寬容,自己也會最輕松,最自在。而他何嘗有一日的輕松自在,有一毫的寬容、悲憫呢?他那堅忍、強勉的秉性,期在必成、老而彌篤的強烈欲求,已經凍結了、硬化了全部的愛心,剩下來的只有漠然無動于衷的冷酷與殘忍,而且,還要掛出神圣的幌子。他辦團練時,以利國安民為號召,主張“捕人要多,殺人要快”,“不必拘守常例”。因此,每逢團紳捉來“人犯”,總是不問情由,立即處死。一次,曾國藩路過一村,遇賣桃人與買者爭吵,賣者說沒有付款,買者說已經付了。經過拘訊,證明是賣者撒謊,他當即下令將其斬殺。一時街市大嘩,民眾驚呼:“欽差殺人了!”因而得名“曾屠戶”。事見《梵天廬叢錄》。  他曾親自為湘軍撰寫了一首《愛民歌》,讓官兵們傳唱:“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人。……官兵不搶賊匪搶,官兵不淫賊匪淫。若是官兵也淫搶,便同賊匪一條心。”實際執行情況又怎樣呢?曾氏幕僚趙烈文記下了攻破天京后的親眼所見:“城破之日,全軍掠奪,無一人顧大局”;“又見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刮,甚至各棚廝役皆去,擔負相屬于道”。湘軍逢男人便殺,見婦女便擄,“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尸(www.lz13.cn)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砍戳以為戲。”“哀號之聲,達于四遠”,“尸骸塞路,臭不可聞”。湘軍將領彭玉麟寫過一首《攻克九江屠城》的七律,后四句云:“九派濤紅翻戰血,一天雨黑洗征裘。直教殄滅無遺種,尸擁長江水不流。”對照這般般記述,再回過頭來讀一遍那堂而皇之的《愛民歌》,豈不恰成尖銳的諷刺!  省社會科學院的一位朋友來聊天,看了我寫的這份初稿。他說,選取人性閱讀這個角度頗有新意。臨走前,還告訴我,從他外祖父手中傳下來一幅曾國藩的照片,看一看也許有助于了解其人,因為相貌總是精神的一種外現,即使不是全部,起碼也能部分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性格。我趕忙跟他到家,拿過照片來細細地端詳一番:寬敞的前額上橫著幾道很深很深的皺紋;臉龐是瘦長的,尖下頦,高顴骨;粗粗的掃帚眉下,長著長挑挑的三角眼,雙眸里閃射出兩道陰冷、凌厲的毫光;濃密的胡須間隱現著一張輕易不會嘻開的薄唇闊口。留給人的印象很深,有一種心事重重、淵深莫測的感覺。  是的,我心目中的曾國藩,就是這樣。   王充閭作品集_王充閭散文集 王充閭:親近泥土 王充閭:靈魂的拷問分頁:123

JEFF0111CEV56153VERV


高雄樹蔭下的牛創業招募
2023咖啡創業加盟展推薦品牌》 桃園日日禾日加盟收益分析 桃園日日禾日加盟說明會2023加盟展推薦品牌》 台北泉威豆花創業招商會 台北樹蔭下的牛加盟合約

arrow
arrow

    s68dz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